The Beatles: Get Back - Peter Jackson 長達近八小時的紀錄片電影

 披頭四:狂熱回歸

魔戒三部曲的導演 Peter Jackson 是披頭四的鐵桿粉絲,他花了四年的時間,從 1970 年 Michael Lindsay-Hogg 拍攝的紀錄片 Let It Be 多達60小時的錄影,150小時的錄音素材中,剪輯出長達近八小時的紀錄片電影 -The Beatles: Get Back. 導演說這是一部關於一部紀錄片的紀錄片 - a documentary about a documentary, 是披頭四在 1969 年1月30日最後一次公開演出-屋頂現場演唱會前二十一天排練專輯的全記錄,經過神奇的菲林轉生術( Film Retoration )的處理,超過半個世紀之前的影片,畫質清晰得如此驚人,感覺好像片子是前幾天才拍好似的,.

在我還不懂得聽西洋音樂之前披頭四就解散了,我的感覺裡,他們的歌大多很洗腦,歌詞簡單易懂,聽了幾次就可以哼唱,身體跟著打拍子,儘管有些歌曲實在不太悅耳,可是披頭四永遠在我心中站據某種位子,他們的調皮,才華,叛逆正是我自己所欠缺和嚮往的.厚厚的瀏海頭,鮮豔的撞色,閃亮的塑膠皮外套或是人造皮草大衣,來自利物浦的這四個年輕人,被視為反文化的理想化身.總有瘋狂的女粉絲昏倒,這些 Beatlesmania 往往需要動用警察維持秩序.去印度和 Maharishi Mahesh 大師禪修冥想立刻成為風潮.不過說到音樂成就,無論是唱片銷量,冠軍專輯或是單曲數量,其成就都無人能及.

我不敢說自己是披頭四的粉絲,只能算是歌迷,但是看完這部紀錄片之後,我明白一件事: 如果沒有披頭四的存在,這個世界真的會遜色很多,他們是天選之人,一首首歌曲就這樣無中生有,在練唱激盪中逐漸成熟.我們很難見證一件文學作品的誕生,但是像耳熟能詳的 Get Back 和 Let It Be 就這樣從簡單的哼唱,吉他或是鋼琴和弦中,在我們的眼前逐步完成,說他們是煉金師還是具有巫術一點也不為過,儘管 George Harrison 在這期間已經退團了幾天,勉為其難回來完成唱片錄製和影片拍攝.

原來小野洋子一直背著黑鍋,許多人把披頭四解散的遺憾和不捨全都歸罪給她,這部紀錄片應該可以還她清白,如果不是她, John Lenon 恐怕很難保持清醒,每天來練團. Paul McCartney 真的超有才華,謠傳中的霸道是因為他始終對音樂保持熱情,像火車頭ㄧ樣推動著樂團向前,希望四個人本著初心完成專輯.看得出 George Harrison 去意已堅,他的作品真的被低估,很委屈.樂團的中流砥柱 Ringo Starr 永遠準時抵達錄音室,隨時都可以開打,這樣平衡的心態,難怪八十歲的他,看起來只有六十歲.樂團解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是,是一種自然的凋亡,成團十年間,披頭四留下來的音樂也足夠了.

最後的屋頂音樂會真是神來之筆,倫敦人停下來抬頭看音樂到底從哪裡來,寒風中,天團在天臺上現場演唱,錄音,錄影.製作人 George Martin 像不苟言笑的英國紳士,錄音師 Glyn Johns 的服裝品味大膽脫俗,公路經理 Mal Evans 總是笑咪咪地,像褓母ㄧ樣,照顧這群才華洋溢的年輕人,無限提供熱茶和烤得焦酥的吐司.還有前來客串的超強鍵盤手 Billy Preston, 當年他只有二十三歲.可惜發掘披頭四的金牌經紀人 Brian Epstein 無法分享這場苦中有帶甜的告別演唱會.最搞笑的是倫敦警察接到民眾投訴,必須登樓了解狀況,而 Apple Music 的接待小姐說當然可以上樓,但是擔心屋頂會超載.隨機的街頭訪問,大部分民眾都說喜歡披頭四樂團,但也有人說太吵了,影響他們做生意.

留言

熱門文章